对话微软Power Platform全球黑带技术专家Frank Yang:业务流程再造的新法宝

张伟 |  2020-05-14

  不可置否的是,在黑天鹅事件影响下,各行各业均意识到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但在这波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大多企业会踏入一个误区,那便是让SaaS服务站在了这一舞台中央,而并非是数字化转型。

  举个有意思的案例来说明,在复工复产有序开展的期间,园区每日会对各企业人员健康信息进行收集,一开始这些信息由HR部门以纸质的方式提供,随后园区内一家科技企业给园区定做了一套打卡系统,以便进行统计。

  看似为园区添加数字化能力的背后,实则却带来了更多时间成本上的浪费。原因在于,园区要求打卡系统中人员信息要与实际到岗人员相匹配,而一旦员工出现忘记填写情况,HR与园区人员便要逐一进行校对,最终还是将大量时间耗费在了这个无法为企业产出价值的日常事务之上。

  这便是开头所说,没有让数字化转型站在舞台中央最典型的一个案例,无法与企业内部组织架构进行打通的数字化能力,说白了仅是照搬至线上而已,因此采购SaaS服务显然不等于真正实现了一波数字化转型。

  而上述这些痛点,亦是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绕不开的雷区,技术人员无法触及业务核心,已然是企业在数字化时代中最致命的短板。

  但伴随Power Platform在国内落地的将近,这一现状或将被彻底打破。此次比特网与微软Power Platform全球黑带技术专家Frank Yang进行了深度对话, 共话Power Platform能为整个行业带来的商业价值。

对话微软Power Platform全球黑带技术专家Frank Yang:业务流程再造的新法宝

  微软Power Platform全球黑带技术专家Frank Yang

  Power Platform的魅力在哪?

  如果要用一句通俗的语言来诠释Power Platform的话,那便是——让开发成为每个人的职场技能。

  回看此次黑天鹅事件,多数企业都在紧锣密鼓的构建着远程协作能力,但方式无外乎购买与自建两种。前者问题在于,一套标准化的SaaS服务无法满足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后者自建所需的成本又会带来极大的成本负荷。因此,在数字基建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降本增效已是企业迫在眉睫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提到增效,多数人率先便会想到微软这家企业,而为企业提供生产力,自始至终都是微软的拿手好戏。从Windows、Office到现今的Azure、Power Platform、GitHub等,“生产力”这个基因伴随微软走过了数十年。

  其中Excel便是早期企业服务的一种形态,回看90年代初,构建业务应用必须要求人员精通计算机语言。但Excel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借助搭载的表单、公式等功能,职能部门也可进行企业工资管理、出入库系统等业务流程的构建与管理,正因如此,Excel在这30年间经久不衰。

  但伴随前几年移动互联网舞台帷幕的拉开,用户行为习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同时也孕育出了大量基于移动互联网之上的新业态。而当年那个侧重于PC端的Excel,在设计理念上对移动端接口并不友好,为了弥补这一不足,Power Platform应运而生。

  Power Platform就好似当年的Excel,之所以这么形容,先要从Power Platform的平台构成说起。据微软Power Platform全球黑带技术专家Frank Yang介绍:“Power Platform由Power Apps、Power Automate、Power BI、Power Virtual Agents等模块组成,其中Power Apps 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类似‘乐高式’的开发模式,仅需拖拽鼠标便可在不写一行代码的情况下完成开发,此外这个与Excel相似的交互界面,则能帮助使用者平滑过渡到开发人员。”

  而Power BI负责的是数据挖掘,Power Automate则扮演了自动执行流程的角色。值得注意的一点是,Power Automate支持各种图形创作,包括基于API的自动化、基于UI的自动化、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具备以人工智能理解文档、文本、视频或照片的能力,并能与Power Apps无缝衔接。

  也就是说,借助Power Platform平台,企业业务人员能够在不依赖IT部门的前提下,快速完成原有业务流程再造亦或是搭建部门所需的全新业务应用。

  Frank Yang在接受比特网采访时指出:“这个全新版本的Excel不同之处在于,此前的Excel无法满足复杂业务需求,而Power Platform则能全面覆盖,微软自身的CRM与ERP系统,便是基于Power Platform构建的。”

  Power Platform将为企业带来的两种转变

  Power Platform的价值,在于其解决了传统企业服务开发周期过长、成本过高以及难以精准匹配业务需求等实际痛点,而这些短板的补齐,也将让企业数字化能力在本质上发生改变。

  第一种改变,便是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常提起的技术强密度,在其此前提出的公式中显示:

  技术强密度=技术应用 * 技术能力

  技术应用当下已不是难点,但后者技术能力始终是企业构建技术强密度的最大拦路虎。Power Platform平台的出现,显然将为后者赋予一个全新的参数,甚至是企业数字化能力呈指数提升的关键变量。

  其二便是企业服务的渗透模式,回看近年来企业服务市场,此前企业大多倾向于购买SaaS服务来提高自身数字化能力,但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端便在于渗透模式。

  SaaS这种自上而下的渗透模式决定权全部在于高层,但高层往往负责大方向的制定,对细化部门业务流程并不了解,尤其在面对部门与部门间存在的差异化需求时,一套标准化的SaaS服务显然无法给业务提供最佳的支撑。

  虽然当下SaaS服务商都在主攻PaaS平台,以满足企业提出的定制化需求,但问题在于,PaaS平台上的这些功能,仍需借助IT人员来实现,最终搭建的系统很可能又偏离了业务本身。

  再者,SaaS自上而下的渗透模式也取决于管理层,当管理层决定弃用时,整套SaaS服务自此不再拥有任何价值产出。

  磨平了开发与部署门槛的Power Platform平台,巧妙绕开了这一雷区,借助平台提供的能力,业务部门可根据实际需求再造原有销售流程、HR部门也可因地制宜的在复工后快速查看面试进度,这种自下而上的渗透,反而让技术能与业务之间实现了最直接的触达。

  渗透模式的改变,或许也是Power Platform增长背后的一大诱因,据Frank Yang透露:“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实现了使用量的7倍增长,而不是简单70%的增长,从几十人的中小企业到20-30W人的跨国企业,都有Power Platform的身影。”

  可以预见的是,Power Platform未来还将保持持续增长,尤其在黑天鹅事件后,企业意识到了业务灵活开展的重要性,而数字化转型,则是唯一能让企业实现“空中换引擎”的筹码。

查看更多内容
正在加载
第三方账号登录
X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