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严肃科技:遇到天灾人祸企业危在旦夕 生命线谁来守护?

贾桂鹏 |  2023-01-31

  随着IT服务在企业运营和运维的影响权重日益增强,企业IT投入也越来越高,而随着云计算的逐步渗透,企业们逐渐将本地数据迁移到云上,以节省本地服务器的部署与运维等成本。如雨后新笋般冒出的中小企业,难以负荷高成本的本地服务器搭建成本,大部分从一开始就选择在云上建立自己的业务根基点。

  但很多中小企业认为,将数据放在云端不需要进行灾备,他们往往认为,云服务商会默认提供云备份或容灾服务,帮助客户保护云上数据安全。事实上,尽管大的云服务商会提供云备份和容灾服务,这也是需要客户额外购买并部署的。

不严肃科技:遇到天灾人祸企业危在旦夕 生命线谁来守护?

  最近,比特公司CEO对灾备有了兴趣,因为业务的发展,比特公司顺应时代更新业务基础架构,导致公司不同时期的基础架构差异明显,跨异构平台数据流转受到严重阻碍。即使是云商提供的云备份和容灾服务,也难以解决非自有平台下的备份容灾问题。

  CEO:我前阵子看见一个新闻,神舟专车机房光缆被挖断了,导致APP瘫痪数小时,他们业务和口碑大受影响。

  CTO:我知道这个事情,神舟专车是因为路段施工导致他们两个IDC机房间的通信光缆被挖断,影响服务器的正常连接。

不严肃科技:遇到天灾人祸企业危在旦夕 生命线谁来守护?

  CEO:为什么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CTO:机房停滞是需要时间来恢复的,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和网络犯罪事件的影响,很多的中小企业遭受了不少的损失。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充分认识到了应该要怎样去更好地保护数据,做好灾备计划,以维护企业秩序的正常运行。

不严肃科技:遇到天灾人祸企业危在旦夕 生命线谁来守护?

  当下,因为业务发展的需要,存储安全和数据灾备保护已经渐渐成为了IT建设的重要环节。

  CEO:那我们需不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CTO:当然要准备,但像我们这种中小企业往往面临业务要求高、灾备管理难、技能提升难等多重挑战。

  其一是业务要求高。企业向混合云、多云战略演进,基于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等监管要求,与业务自身发展相结合,中小企业客户对灾备需求更强烈,业务连续性要求更高;

  其二是灾备管理难。灾备系统切换恢复涉及应用、数据库、云平台等,组件多流程复杂,很多企业在灾备切换演练操作就很容易出错,切换不可控、切换难,更遇上真实的灾备切换;

  其三是技能提升难。混合云、公有云灾备新技术带来新的能力要求,云灾备依赖云计算与行业经验积累较慢,同行业信息共享获取困难,这都成为中小企业采用灾备系统的现实难题。

  而且,预算不足是许多中小企业的通病,传统的备份容灾价格极其昂贵。本地的数据中心不仅要全部复刻好,还要花费许许多多的人力去维护整体系统的运行,这样高成本的备份容灾让很多企业的生存举步维艰。

  CEO:那我们要不要提前做灾备呢?

  在策划灾备方案时,中小企业需从自身情况出发,先理清需要什么,再根据需求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考虑到我们公司大部分从建立之初数据就在云上,且根据工信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指出,引导数字化服务商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建设云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必将会是头一批将数据全部迁移或灾备至云上的企业。所以,云灾备解决方案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CEO:有什么产品适合我们吗?

  CTO:当然,比如华为云的HyperBDR云容灾工具,它采用云资源付费模式,即传即用,需要多少量付多少钱,相对于传统的备份容灾,确实帮助中小企业减少了成本。

不严肃科技:遇到天灾人祸企业危在旦夕 生命线谁来守护?

  而且,HyperBDR云容灾在核心优势方面确实比较明显,据统计HyperBDR云容灾已完成20+朵云的自动化APl对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HyperBDR打通了异构平台的壁垒,让数据在云之间轻松对接流转。

  相信每个企业都想自由地选择云平台容灾,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不会再受IT资源架构差异的限制。这方面,HyperBDR采用了Boot in cloud技术,倘若有什么灾难发生,平台就可以在发生灾难的时候一键对接业务,这样轻而易举就保证了业务的连续性,并且无需在云端1:1预启动实例,只要你在恢复时启动ECS,就能够少消耗云资源,把整体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了。

  在此之后,CTO紧锣密鼓地筹备比特公司的云灾备部署,使公司在更加安全的背景下,更快速地发展。其实,灾备只是给公司上了一个保险,在没有事情发生的情况下,它看似无用,一旦出现问题,它将解决企业于水火之中。

  尤其在数据时代,数据管理需求凸显,也成为灾备行业的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看到,数据管理不仅包括通过分级存储、删除重复等方式减少存储数据量,还包括对备端数据的二次利用,在不影响备份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将数据用于开发测试、容灾演练、数据分析等,对数据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提升灾备系统的整体效益。

查看更多内容
正在加载
第三方账号登录
X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