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两会中的“量子”信息科技政策变迁:两大变化,一个关键

量旋科技 |  2023-03-06

  量子科技发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是一项对传统技术体系产生冲击、进行重构的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将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近年来,我国加大对量子科技的研究投入,技术创新活跃,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包括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发射、“九章”和“祖冲之号”量子计算机原型机的研制成功。

  刚刚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就特别指出:过去五年,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组建国家实验室,分批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如今,量子信息/量子科技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科技名片。

  “量子信息/量子科技”成两会“高频词”,量子计算重要性提升

  历届两会中,“量子信息/量子科技”成为成为科技领域中出现次数越来越多的“热词”,具有风向标意义。早在201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提到,“前瞻部署生物、纳米、量子调控、信息网络、气候变化、空天海洋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十二五”发展成就时称,“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高温铁基超导等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

  2018年和202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发展成绩中分别谈到量子信息/量子科技。并且,在2021年两会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指出,不仅要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聚焦量子信息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而且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瞄准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除两会外,在2022年12月和2023年2月的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会议均强调要加快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读懂两会中的“量子”信息科技政策变迁:两大变化,一个关键
2010-2020年两会关于量子信息/量子科技内容

  纵观过去两会和其他会议、政策对“量子信息/量子科技”的提法,我们发现两大变化:

  一是从"量子信息/量子科技”基础理论研究到更强调产业化和应用落地。

  二是量子计算成为单列的前沿技术方向,其重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计算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实力的核心竞争力,量子计算不仅将为后摩尔时代计算能力的提升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而且是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

  从1到N,量子计算的下一站:产业化落地

  作为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量子计算凭借其并行计算能力和天然模拟原子、分子等特性,存储数据能力强、执行运算速度快等核心优势,成为突破经典计算极限的重要技术。它所带来的算力飞跃将对应用领域产生颠覆性影响,深刻改变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因此,量子计算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争夺的科技制高点。

  针对量子计算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实验室搭建量子计算系统和展示性量子计算机的任务,即从0到1。

  第二阶段,量子计算产业化,走出实验室,接受市场考验,获得用户认可,即从1到N。

  于我国而言,国家政府自2016年以来,先后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持续投入,大学单位、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行动,投身量子计算。

读懂两会中的“量子”信息科技政策变迁:两大变化,一个关键
政府支持发展量子计算或量子科技的相关政策盘点

  政策上,中国从2016年起发布多项量子相关政策,比如2016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为名列第三的重大科技项目。

  资金投入上,2016-2020年度,政府仅在“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中累计拨款超过1